作为现代科学探索与产业创新的 “核心引擎”,质谱仪器凭借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技术优势,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环境监测、食品安全、医疗诊断等关键领域。近年来,我国质谱产业迎来跨越式发展,核心技术不断突破,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但在高端仪器整机研发、关键部件国产化、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仍面临挑战。AI技术的深度融合,正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全新路径——通过AI算法优化质谱数据解析效率、赋能硬件设计制造升级、拓展多领域应用场景,持续重塑质谱技术生态与产业格局。在此背景下,“第十届中国分析仪器学术大会”(ACAIC 2025)特设 “AI+质谱:共塑硬件新生态与应用新范式论坛”,欢迎大家参会交流。
论坛时间
2025年11月8日 09:00-17:00
论坛地点
陕西·西安斯瑞特国际大酒店
组织机构
宁波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西北核技术研究所
冠名支持
宁波华仪宁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论坛主席
宁波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丁传凡教授
西北核技术研究所 李志明研究员
论坛召集人
西北核技术研究所 沈小攀副研究员
论坛亮点
(1)16个专家报告:内容贯穿质谱 “核心部件-整机研发-场景应用” 全链条,全方位展现质谱研发新进展。
(2)解锁AI+质谱:紧扣 “AI+质谱” 主题,从算法优化到产业应用,完整呈现AI驱动质谱技术升级的全景图。
(3)四方对话对接:搭建 “科研端-人才端-产业端-应用端” 四方对话平台,推动技术成果与产业需求高效匹配。
论坛日程
环节 | 报告人 | 报告主题 |
01 | 姚钟平 教授 香港理工大学 | 基于蛋白质和串联质谱测序的数据存储和读取 |
02 | 杭纬教授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 超高空间分辨质谱仪的研制 |
03 | 张小华总经理 安益谱(苏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国产高分辨静电阱质谱的研发和应用 |
04 | 李磊副院长 广东省麦思科学仪器创新研究院 | 飞行时间质谱仪关键核心部件及整机开发进展 |
05 | 李海洋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光电离质谱中离子的操控和转换机制研究及应用 |
06 | 徐福兴副教授 宁波大学质谱技术与应用研究院 | 电子捕获解离装置研究 |
07 | 刘哲益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基于紫外光解离-非变性质谱的蛋白质结构分析 |
08 | 刘道彬特任研究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面向化学创制与自主发现的机器化学家 |
09 | 李卫星研究员 复旦大学化学系 | 啁啾脉冲傅里叶变换微波光谱研发及应用 |
10 | 龙涛研究员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双聚焦二次离子质谱仪研制及应用 |
11 | 沈小攀副研究员 西北核技术研究所 | 国内磁质谱研发现状与未来 |
12 | 高尔乐产品经理 衡昇质谱(北京)仪器有限公司 | 元素分析中智能化一站式解决方案 |
13 | 姜杰教授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 | 微塑料快速质谱检测技术及应用 |
14 | 徐伟教授 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 | 自上而下-非变性蛋白组学 |
15 | 闫迎华教授 宁波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 基于MALDI-TOF的疾病多组学研究 |
16 | 李飞腾助理研究员 西北核技术研究所 | 国产高分辨辉光放电质谱仪研制及应用进展 |
报告专家
姚钟平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教授,从事质谱、分析化学、化学生物学、组学、信息科学的交叉学科研究。主持香港研究资助局研究影响基金及协作研究基金、创新及科技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30多项,发表论文120多篇。曾任香港质谱学会理事长(2018-2022年)、香港研究资助局专家委员会委员(2019-2025年)。2023年当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24年获香港理工大学理学院杰出研究奖,担任Analytica Chimica Acta,等学术期刊编委。
杭 纬
厦门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分析仪器的研究和发展,包括质谱仪器的研制、信号检测新技术的开发、离子源及其接口技术的研究、超高空间分辨质谱成像技术、其他分析仪器与质谱分析法的联用新技术;分析仪器的应用,包括以质谱为核心的各种分析仪器在生物、医药、环境、材料、冶金、矿产、安检和商检等领域的应用。在Sci. Adv., Nat. Protoc.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8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面上项目和国家863计划等项目。
张小华
复旦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奖人,质谱优秀青年人物,苏州安益谱创始人,相继荣获姑苏领军创业人才、苏州工业园区科技领军人才。公司先后获评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潜在独角兽企业等,率领团队先后研制出三重四极杆气质、液质联用仪、四极杆-傅里叶变换静电阱高分辨质谱仪、在线式质谱仪等一系列质谱产品,累计实现数亿级营收,参研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航空航天、国防军用等质谱相关项目课题十余项,授权专利30余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
李 磊
博士,暨南大学副研究员,现任广东省麦思科学仪器创新研究院副院长,从事质谱仪器原理研究、质谱部件开发、整机国产化与应用探索。带领团队完成了多次反射式飞行时间超高分辨质谱以及平面离子阱超高分辨质谱的技术探索与样机研制,实现了包括生物气溶胶质谱仪、高性能单颗粒质谱仪、单细胞流式质谱仪等多款自主开发质谱的产品转化。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国防项目、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项目。
李海洋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辽宁省质谱技术与仪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从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场景和真实需求中凝练科学问题,以离子迁移谱和质谱为核心技术,开展快速谱学的基础研究,做有出口的新技术,能落地的技术集成研究,实现科学仪器研究范式的转化。围绕VUV光电离质谱和离子迁移谱的新原理和新方法发表论文250余篇,获得美国专利授权2项,中国发明授权专利250余项,并研发出多款仪器满足国家安全、化学智能制造和精准医疗的市场需求。
徐福兴
宁波大学质谱技术与应用研究院副教授,从事新型质谱仪器及分析方法的研究,主要研制出了高灵敏离子漏斗-离子阱质谱仪、数字离子阱质谱仪、四极杆-离子阱质谱仪、低温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仪等科学仪器装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等项目,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其中国际PCT专利10项,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曾获得2018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刘哲益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基于色谱-质谱的蛋白质组新技术新方法开发及其应用研究,聚焦蛋白质结构的高精度质谱表征,致力于发展先进光源-生物质谱创新仪器和方法,完成了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高分辨质谱系统的设计和搭建,在大连相干光源完成了先进光源-生物质谱实验站的搭建,并应用于高通量蛋白质组学、蛋白质动态结构分析等相关领域。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包括共同)在Nat Protoc, J Am Chem Soc等高水平期刊发表20余篇研究论文,论文引用1800余次,授权专利5项。
刘道彬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驱动的谱学与能源化学,长期从事谱学技术(包括同步辐射吸收谱等)与电化学能源催化材料设计相关研究,致力于发展化学家-人工智能机器科学家智慧融合的化学研究新范式,建立高通量自动化全流程实验平台加速高性能催化材料的创制与自主发现。目前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Nat. Energy、Adv. Mater.等重要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20篇,H指数为50,论文共计被引12000余次。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青年(C)项目、面上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多项研究项目。
李卫星
复旦大学化学系研究员,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博士,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研究所博士后,国家级青年人才,上海市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主要研究领域为微波光谱、星际化学及反应动力学。自主研发多套啁啾脉冲傅里叶变换微波光谱装置,实现分子绝对构型、分子间弱相互作用及核量子效应等精确测量,相关研究成果在JACS、德国应用化学等期刊发表论文30+篇。
龙 涛
长期从事二次离子质谱仪器研制及应用,近年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8项,在Science和Science Advances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带领团队研制出国内首台大型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仪(TOF-SIMS),填补了我国SIMS的研制空白。研制出国内首台高分辨率双聚焦SIMS,打破国外垄断。国内率先开发出月球玄武岩和玻璃球粒的SIMS定年新方法,依托嫦娥五号样品研究,发现最年轻的月球岩浆活动时间,将月球已知地质寿命延长了约10亿年。
沈小攀
西北核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磁质谱仪器研制及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承担了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核能开发专项等多项重点项目,解决了磁质谱仪器的理论设计和系列工程技术难题。带领团队开展系列磁质谱仪器的开发和国产化替代工作,研制了多款基于磁-电双聚焦质量分析器的质谱仪,总体技术指标均达到国外仪器水平。获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入选部委级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
高尔乐
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专业,具有多年无机质谱经验,现担任衡昇质谱(北京)仪器有限公司产品经理。
姜 杰
哈尔滨工业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泰山学者特聘专家;长期从事质谱等分析仪器开发与应用研究,在Nat. Ecol. & Evol.、JACS、Angew. Chem. Int. Ed.、Anal. Chem.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其中国际专利2项;主持“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及子课题、“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省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各1项。
徐 伟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长期从事质谱仪器研究,实验室以小型化质谱仪器、蛋白构象解析质谱仪器和方法为主要特色研究方向。团队突破了离子阱定量准确性等瓶颈问题,研制出国际领先的小型化离子阱质谱仪;通过发展迁移电泳原理和非变性结构解析质谱原理,实现了蛋白质构象信息的规模化获取,开展了蛋白立体几何结构、内部几何结构、蛋白构象动态变化的研究;依托所开发的非变性质谱原理和技术,开展非变性蛋白组学方法学和应用研究。
闫迎华
宁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委员、分析测试协会生命组学分会委员。2014年在复旦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质谱技术在代谢组学和肽组学中的应用。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Analytical Chemistry、Trac-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已转化4项。主持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仪器研制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10余项。
李飞腾
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系,现任西北核技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针对国防核工业、集成电路材料等领域中卡脖子”问题,致力于高性能质谱仪的关键技术研究及仪器研制。近年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作为项目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国防科工局项目4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开发了国内首款高分辨辉光放电质谱仪,仪器总体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半导体、高纯金属靶材、高温合金、高纯稀土、陶瓷等材料领域成功应用。
参会人员
高校/科研院所质谱技术、分析化学等相关领域研究人员;
质谱仪器研发、生产、应用企业的技术及管理团队;
医疗检测、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应用实验室负责人;
关注高端仪器领域的投资机构经理等
参会报名
扫描上方二维码报名
联系人:杨老师 18610289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