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工智能与量子科技、生物技术的浪潮席卷全球,一场关乎分析仪器领域的 “链式变革” 正加速到来 ——AI 技术的深度渗透,不仅重塑仪器的性能边界与研发逻辑,更催生着全新的应用场景与产业格局。在此背景下,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主办,西安交通大学承的“第十届中国分析仪器学术大会(ACAIC 2025)” 定于2025年11月6-8日在陕西西安举办。
本届大会以“AI赋能 创新转型”为主题,设置了大会报告、专题活动、议题讨论、展览展示等丰富的交流形式,旨在深入探讨AI对分析仪器性能提升、功能拓展、应用开发、研发流程及创新管理等带来的影响,并展望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范式或新格局。预计参会规模超500人。
会议开幕第一天的大会报告环节,13位学界资深专家、产业龙头高层等权威力量,将从宏观趋势到技术突破,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实践,多维度解码AI与分析仪器融合的无限可能,为参会者带来兼具高度、深度与前瞻性的 “决策参考”,助力把握行业变革中的机遇与方向。

徐宗本院士 西安交通大学
徐宗本,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曾任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现任鹏城国家实验室广州基地/琶州实验室(黄埔)主任、陕西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主任、西安交通大学数学与数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大数据算法与分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等。他是国家大数据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应用数学、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研究。
报告题目:大模型原理及其赋能模式
报告摘要:以大模型为特征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近年来迅猛发展,正深刻影响并改变着科研范式、创新范式与生产方式,已成为推动科学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本报告概述大模型的基本原理与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分享大模型赋能的几种模式与实践:1)大模型驱动企业/行业专有知识库构建(基础问题);2)企业级大模型应用操作系统(大模型知识/能力向企业的输送、融合与赋能平台问题);3)分诊式大小模型协同赋能工业过程(应用模式问题);4)数字经济的双移动平台模式与实践等。

李景虹院士 清华大学
李景虹,中国科学院院士、新基石研究员、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研究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办纳米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秘书长。第十二、十三、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1991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学位,1996年获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博士学位。近年来致力于分析化学、化学生物学、纳米化学、能源化学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
报告题目:面向生命健康的智能生物分析化学
报告摘要:生命系统是具有多层次结构的高度复杂体系,近年来日益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分子和细胞作为生命的基本单位,其微观尺度的研究对于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至关重要。借助新兴的单细胞成像、单分子测序等高精度工具,研究者们得以洞悉生命最细微的运作机制。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极大地提高了数据处理的效率与准确性,为实验与分析过程提供了智能化与创新型解决方案。从复杂生命现象解析到精准医疗诊断,再到新药研发与个性化健康监测,智能生物分析化学正为生命健康领域带来深刻变革,为人类健康福祉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王勇教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王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NSFC)化学部化学测量学项目主任。于天津大学获化工/法学双学士、应用化学硕士学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Protcls., Angew. Chem., Adv.Maters.等期刊发表论文近九十篇,申请/授权发明专利二十余项,受邀参编英文专著五章节。曾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自然优青项目等科研项目十余项。
报告题目:仪器创制-化学测量学的重要使命
报告摘要:化学测量学旨在发展化学及相关领域的测量原理、策略、技术与方法,研制各类分析装置、仪器、部件及相关软件,以精准获取物质组成、分布、结构与功能的时空变化规律。该领域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突出原创方法学研究,注重学科交叉、数智赋能,重视基于新原理的仪器与关键部件创制及性能提升。报告将重点阐述化学测量学申请代码内涵以及“十四五”期间基金委化学部化学测量学领域仪器相关项目的申请资助情况,并对化学测量学未来发展做出展望。

贺浪冲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
贺浪冲,教授,西安交通大学药物分析博士生导师,天然血管药物筛选与分析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曾任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医学部副主任。兼任国家药典委员会理化分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药物分析技术分会主任委员等职。创立细胞膜色谱(CMC)技术,应用于药物筛选、活性评价与质量控制,编著《细胞膜色谱法》。
报告题目:生物与AI时代背景下的细胞膜色谱分析仪
报告摘要:本报告探讨了在人工智能与生物技术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细胞膜色谱技术的革新与未来发展。研究聚焦于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AI算法深度集成,构建智能化数据分析与预测模型,开发新一代智能化细胞膜色谱分析仪。该智能分析仪不仅可极大提升传统细胞膜色谱的检测效率与信息挖掘深度,更有望重塑药物早期发现的范式,成为连接体外筛选与体内药效的关键智能桥梁,为AI在精准医学中的应用提供新范式。

郭天南正高级工程师 西湖大学
郭天南,西湖大学医学院、未来生物医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西湖大学未来生物医药学院常务副院长,蛋白质组复杂科学实验室负责人,西湖实验室智能蛋白质组中心(WeCIP)主任,西湖大学未来产业研究中心兼聘研究员,国家高层次人才专家。长期从事蛋白质组学相关研究,联合人工智能,解析生物过程的原理,助力疾病诊疗。
报告题目:蛋白质组学最新进展及其对国产质谱研发的启示
报告摘要:我们构建了MassNet大规模质谱数据集,包含10亿级蛋白多肽质谱谱图,涵盖DDA和DIA采集模式。基于此数据集开发质谱基础大模型,通过深度学习算法显著提升了谱图鉴定准确性和覆盖度。与此同时,组织膨胀技术的创新应用极大提升了空间蛋白质组学的分辨率,通过物理膨胀在保持蛋白质空间分布的前提下实现亚细胞级别的精确定位分析。在临床转化层面,成功开展了基于低分辨质谱的IGF1检测方法学研究并完成临床验证,证明了质谱系统在临床检测中的实用性和可靠性。这些技术进展展现了蛋白质组学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发展路径,为国产质谱仪器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参考。

刘文玉总裁 海能未来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刘文玉,中国地质大学分析化学硕士,北大光华管理学院EMBA。从一线技术人员到高层管理者,拥有近二十年外资企业(日本岛津、美国SCIEX、德国G. A. S.)工作经历,近十年致力于推进国产仪器的发展,在海能集团担任总裁一职,从零做起,带领百人团队开发与色谱技术相关的仪器设备。兼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会员,分析仪器分会特聘顾问。
报告题目:国际视野,中国创新:全球分析仪器产业演进与中国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报告摘要:通过对全球部分分析仪器产业发展过程的简单介绍,结合当前中国分析仪器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产业链、可靠性、创新、品牌信任及技术差距),阐述在国家重视及政策上大力扶持的情形下,国内仪器企业如何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国内、国际)。

石磊副研究员 南京理工大学
石磊,工学博士,副研究员,南京理工大学国有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副处长、校级分析测试中心副主任,兼任江苏省科学仪器设备协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分析测试协会理事和高校分会理事,长期从事高校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购置论证、开放共享管理以及分析测试方法、标准研究。
报告题目:从“可用”到“好用”—国产分析仪器的应用示范实践
报告摘要:对国产仪器进行应用示范、验证评价与自主研发,是助力国产科学仪器迭代升级的有效途径。2023年,江苏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在南京理工大学挂牌成立了“国产科学仪器应用示范中心(材料化学)”,旨在对材料化学类国产科学仪器进行应用示范、验证评价和自主研发。报告将介绍中心成立以来,通过多渠道打造示范平台、多举措推动应用示范、多环节开展自主研发,助力国产科学仪器迭代升级的南理工探索与实践。

彭欢欢副总裁 华大智造
彭欢欢,华大智造董事会秘书、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在生命科学领域从事技术研究、市场推广、管理等工作18年。在国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在《Nature》杂志上发表文章1篇;民革党员,长沙市青联委员,长沙市岳麓区人大代表,长沙市妇幼保健协会监事长,2020年民革长沙市抗疫先进个人。
报告题目:面向多模态大模型的科学仪器创新范式
报告摘要:多组学技术通过系统性整合基因组、表观组、转录组、蛋白质组及代谢组等多维度信息,深入解析生物分子间的复杂互作网络,为全面理解生物系统带来革命性的研究范式,正成为破解复杂生物系统奥秘的关键钥匙。华大智造已实现从长短读长测序平台到多组学工具平台全覆盖,逐步推出了DCSP多组学工具,旨在推动基因组学(DNA Omics)、细胞组学(Cell Omics)、时空组学(Spatial Omics)、蛋白组学(Proteomics)的前沿研究及应用,持续为用户提供覆盖生命科学研究及应用中全场景、全生命周期的系统解决方案。此外,华大创新提出的“133111i”模式,通过融合多组学与多模态数据,系统性引导疾病认知与干预策略从传统的“被动治疗”向“主动防控”转变,为精准医学与健康管理的实践落地提供了具有引领价值的创新范式。

史国华研究员 中科院杭州医学研究所
史国华,中国科学院特聘核心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生导师,致力于在体光学成像与检测方法的研究,先后获得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荣誉。以首席科学家主持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领域青年科学家团队、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以第一受奖人获省部科研奖励3次。
报告题目:在体眼视光学成像方法、模型与智能仪器
报告摘要:眼科光学是生物医学光子学技术最重要的应用场景之一。由于眼球天然的透明屈光特性,使其成为光学最佳的在体应用窗口。报告分析了眼科光学最新的发展趋势,介绍了报告人在眼科光学成像方法上的研究进展,以及建立的符合中国人生理屈光特性的光照模型,展示了已开发的世界唯一具备超广角、单细胞分辨的眼科多模态智能成像仪器。

龙亿涛教授 南京大学
龙亿涛,南京大学教授,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山东大学本科,在南京大学获硕士、博士学位。先后在德国Heidelberg大学、法国国立高等巴黎化学学院(ENSCP)、加拿大Saskatchewan和Alberta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研究工作。研究聚焦纳米孔道单分子电化学及测量仪器装置研制。主持了基金委创新群体、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2)等;负责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报告题目:高分辨微弱电流分析仪器的极限跨越创新
报告摘要:生命体中的电荷传输与能量交换过程发生在纳米尺度空间和微秒级时间内,伴随产生的微弱电流信号是解析生命活动的重要信息源。纳米孔道电化学以限域界面为传感核心,通过捕捉单个分子通过孔道时引起的电流变化,实现对生命过程的精准解析。精准检测微电流信号要求仪器同时具备pA级电流分辨率与μs级高时间分辨率,是电化学测量领域的难题。经十余年攻关,通过片上耦合、带宽补偿和智能数字采集等技术创新,打破高带宽、低噪声和高通量的三角制约,实现极限降噪,研制出具有高时间分辨的微弱电流测量仪。系统突破了国外对高端微电流测量仪器的封锁,是目前世界上信噪比最强的纳米孔道微弱电流测量系统。

霍新明副教授 中山大学
霍新明,中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质谱仪器小型化技术开发及其在食药环安医现场检测领域的应用研究。2023年入选第九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深圳市医学研究专项基金、深圳市优创人才培养项目等,并作为任务负责人参与国自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科技部重大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等项目。
报告题目:智能化小质谱:现场分析的精准化与自动化解决方案
报告摘要:本报告将介绍本团队如何利用机器学习算法,为小型离子阱质谱打造从数据处理到全自动分析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在谱图数据处理方面,开发了由粗到精的经验模态分解基线拟合算法,显著提升了仪器数据的适应性与稳定性;在谱图信息识别方面,利用特征匹配的机器学习与卷积神经网络,实现了多目标待测物的精准定性定量分析;在谱图信息挖掘方面,通过U-Net深度学习重构高分辨谱图,并利用注意力机制算法有效注释未知分子结构;在自动化系统构建方面,我们结合强化学习算法打造自驱动质谱实验室,实现了血药样品的全自动处理与精准分析。这些AI赋能的解决方案,为现场检测领域提供了更加鲁棒、简单、精准的优化方案。

李欣阳助理教授 清华大学
李欣阳,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智能成像、图像分析领域研究,致力于以人工智能赋能科学观测,推动科学发现。研究成果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于Nature Methods、Nature Biotechnology等高影响力国际期刊,荣获PhotoniX Prize技术突破奖、清华麦戈文杰出研究成就奖、清华大学“水木学者”、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荣誉奖励。
报告题目:人工智能赋能科学观测,推动科学发现
报告摘要:成像仪器将人类的观测范围扩展到肉眼不可及的尺度和精度,带来了一系列科学发现。然而,光学成像的一个根本挑战是光的量子本质导致的光子散粒噪声,光子噪声会增加测量不确定性、降低成像质量,并限制成像的分辨率、速度和精度等各个方面的性能。本报告聚焦人工智能与光学成像的新兴交叉领域,探讨成像灵敏度的基本物理极限,重点介绍人工智能提升成像灵敏度的国际前沿进展,以及相关技术在推动基础科学发现方面的典型应用实践,从而为人工智能赋能的科学观测和基础研究提供新思路。

方向研究员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方向,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主任委员,原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长期从事计量技术、检测技术及仪器研究工作和标准化管理工作。任“十四五”国家质量基础设施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组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中央直接联系的科技专家。先后主持承担多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重点任务、科学仪器研制与开发重点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曾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多项省部级一等奖。
报告题目:AI for MS——质谱技术的全链条重塑
报告摘要:面对国际封锁和国内需求的双重压力,要打好关键科学设备国产化攻坚战,实现“从能用到好用再到领先”的跨越。本报告围绕人工智能与科学仪器深度融合展开探讨,提出AI时代的设备、数据体系建设正成为国家科技竞争的核心课题。报告系统梳理了AI在功能处理器设计、数据可信性保障、跨平台应用、精准识别及新物种发现等方面的创新进展,分析了智能化与自动化在生命健康、环境监测和材料分析等领域的重大价值。构建智能化、平台化的仪器体系,推动数据标准化和核心功能研发,将为未来产业发展和国家安全提供重要支撑,并呼吁各界加快高端人才培养,提升自主可控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