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分析测试 国产仪器迎发展机遇 ACAIC 2025科技基础能力建设专题论坛召开

   2025-11-08 164
核心提示:2025年11月8日,第十届中国分析仪器学术大会(ACAIC 2025)期间,由西安交通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实验中心、浙江创享仪器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组织的“科技基础能力建设论坛”在西安举行。来自全国十几家知名高校的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的负责人参会交流。

在“AI赋能 创新转型”的时代浪潮下,科技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性愈发突出。科研仪器作为科技创新的“先行官”,是科技基础能力建设的关键一环。2025年11月8日,第十届中国分析仪器学术大会(ACAIC 2025)期间,由西安交通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实验中心、浙江创享仪器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组织的“科技基础能力建设论坛”在西安举行。来自全国十几家知名高校的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的负责人参会交流。

会议现场

论坛副主席西安交通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实验中心副主任孟令杰教授

论坛召集人浙江创享仪器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院长何世伟

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莉高工从创新型公共平台建设、服务科研能力提升、支撑一流科研团队可持续发展几个方面分享了分析测试中心运行与管理的相关经验。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围绕学科需求,钻研特色测试,有力支撑了高水平科研工作,如超高分辨液质联用仪精准表征核药物结合靶点,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杂志上,这也是《Nature》杂志1977年以来首次发表核素治疗相关的工作。平台凝聚了一批潜心钻研、勇于创新的人才队伍。质谱成像实验室根据师生需求,设计了解析电喷雾电离源、连续光反应监测仪、现场固相萃取仪等仪器产品,电镜实验室开发了原位气氛自密封样品台、三维电子衍射高倾转样品杆、真空冷冻运输系统、激光离子束切割仪等系列产品,服务国家战略,解决卡脖子难题。2023年,北京大学-连云港国源联合实验室成立,专门致力于国产高端科研仪器的研发制造。

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莉高工

中国科技大学理化实验中心主任王雨松高工介绍了中国科技大学为响应国家号召,打赢科研仪器国产化攻坚战而采取的相关措施。中国科技大学理化实验中心为推广使用国产仪器做出了很多努力工作,不仅与国仪量子公司联合运行中国科学院自主研制科学仪器应用示范中心,还积极主动采购了原子荧光、飞秒激光剥蚀、低场核磁共振、透射电镜原位杆等国产仪器产品。理化中心对仪器关键部件进行了创新,如XPS空气敏感样品转移仓、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原位电化学功能扩展等。自研仪器方面,如原位电泳NMR、高温GPC前处理装置改进等。报告展望了AI赋能的技术路线,如在高通量自动化样品前处理环节构建硬件与机器人平台,AI赋能分析测试,将推动平台从“被动服务”到“智能辅助决策与分析”转变,提高科研人员的使用体验与平台粘性。

中国科技大学理化实验中心主任王雨松高工

重庆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周小元教授(曹丽转代)报告题目为《推动产教研融合,赋能高校公共平台高质量发展》。重庆大学公共平台按照“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协同共建”三种建设模式,重点布局和建设“基础共性+领域共性”两类公共实验研究平台,打造出跨尺度多维度精准成像和极端条件表征两个特色平台,极端条件表征平台又催生出量子材料与器件中心。重庆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以地方产业的发展需求为切入点,拓展了分析测试服务外延,在服务地方方面做出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如提供技术支撑,助力企业新型药物开发;协助重庆市消防总队利用专业设备揭秘网红降温产品,受到央视关注报道。未来,重庆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将努力打造集分析测试技术创新、设备研发、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型分析测试公共服务研究平台,包括通用型设备共享平台、高端设备研究平台、技术创新平台、学科交叉平台、人才孕育平台、文化传播平台等。

重庆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周小元教授(曹丽转代)

大连理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副主任徐强高工介绍了大连理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的建设情况。大连理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于2021年底正式成立,作为新组建的分析测试中心,秉承“先进、集约、共享、高效”的理念,集聚资金与资源,布局涵盖多学科需求的仪器设备,打造国内一流的公共测试服务平台。中心设置有电镜、有机及生命、无机及物性3个分析平台,现有开放共享设备80台,总价值5亿元。


大连理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副主任徐强高工

天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薛涛高工介绍了天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的历史以及大型仪器平台建设的意义与背景。物质创制是新材料发展的基础,而新材料又是支撑国防安全、信息安全、能源安全相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大工程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如可控核聚变材料、集成电路中的先进半导体材料、动力电池中的先进能源材料等。大国博弈背景下国家关键材料自主安全十分重要。天津大学物创交叉创新支撑中心的建设致力于支撑先进材料表征设计与制备方法的创新,为先进材料领域的重大突破提供技术和设备设施支持,有效提升平台在极微观、极端条件、极综合交叉等方面的整体科研服务能力。

天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薛涛高工

武汉大学实验室设备与管理处王建波教授(李丹阳代)介绍了武汉大学科研公共服务条件平台的建设情况。武汉大学科研公共服务条件平台成立于2019年,前身可追溯至1983年成立的武汉大学测试中心。平台购置有冷冻电镜、双球差透射电镜、800MHz固体核磁共振波谱仪等先进的仪器设备,其中50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26台,设备总值达4.76亿元。先进的仪器设备为学校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了装备支撑,不完全统计,利用平台设备共发表22篇《Science》、《Nature》、《Cell》子刊等顶刊论文。


武汉大学科研公共服务条件平台李丹阳

沈阳化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丁茯教授在报告中强调了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科技基础能力建设与实验室安全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科技创新和科研活动中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互为表里、协同发展的有机整体。实验室安全是科研顺利进行的“压舱石”和“推进器”,而非阻碍效率的条条框框。丁茯教授展望了AI在实验室安全领域发挥的作用,包括主动预警与风险预测、智能化实验操作规范、高效应急响应与决策支持、数据驱动的安全管理与合规等。AI的使用也面临着算法可靠性、数据隐私、成本与接受度、数据质量与集成等挑战。

沈阳化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丁茯教授

浙江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副主任孙健副研究员报告题目为《面向一流的大仪共享能力建设》。浙江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在技术队伍建设方面采用多元用人模式,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纵向引领,以事编队伍为发展中坚力量,并逐步按需拓展非编技术队伍。浙江大学同时对评价体系进行了改革,以代表性成果为核心评价指标,鼓励实验技术与方法创新以及仪器设备自研自制,畅通职业发展通道,打破实验技术人员职业发展“天花板”。人才评价机制的完善也带来了科研成果的正反馈。浙江大学力学交叉中心以透射电镜为基础,开发了多维信息融合的原位TEM设备-Xnano系统,助力多项原创性突破,支撑发表《Science》等高水平论文10余篇。

浙江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副主任孙健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罗昭锋研究员从自身经历出发,介绍了从仪器升级改造到仪器研制的成长路径。罗昭锋研究员曾经开发出一体化数字PCR仪,对超高通量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仪进行升级改造。要想打造一流的平台,仪器是基础,服务是目标,技术是关键,管理是保障,人才是核心。管理者要着力提升仪器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打造高素质技术队伍,鼓励更多原创性仪器技术研发,设立技术开发基金,规划好技术队伍的成长路径,发挥优秀技术人员传帮带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罗昭锋研究员

西安交通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实验中心高逯梅主任回顾了我国仪器共享开放十年来的变化情况。随着国家对教育科技的不断投入,中央和地方的科研仪器设备数量快速增长,40万元以上科研仪器设备由2014年602亿元增长到2021年2047.9亿元。设备开放共享十年,使用率得到了显著提升,共享理念已深入人心,一批科研公共平台快速发展,科研仪器设备配置水平达到世界一流,对科技创新产生了重要技术支撑。高逯梅主任认为公共平台应主动拥抱国产仪器,重塑工程师文化,弘扬工匠精神,同时设立耐心资本,保障仪器研制的长期性。AI赋能是时代主旋律,公共平台应做好数据端规范,提升智能化运行管理水平。

西安交通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实验中心高逯梅主任

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公共技术平台主任助理李栋芳高工聚焦仪器领域科技基础能力建设,探讨了开放共享如何从浅层的资源流通迈向深层次的生态共建。(1)多元主体协同机制探索政府引导、高校院所支撑、企业深度参与、第三方运营等多方角色协同共建新范式。(2)超越单一共享平台模式,探索包括但不限于“联盟共建”、“专用平台开放”等多元化、适应性更强的共享形态,满足不同类型仪器、不同层次需求的差异化服务。(3)多元价值共创机制,从测试服务使用费过渡到技术共创、人才培养共育等多维价值循环。(4)多元保障与动力机制,探讨确保生态良性运行所需的支撑体系,如更精准的绩效评价体系、灵活合理的成本分摊与收益共享机制、高水平技术人才激励政策、数据安全与知识产权框架等。

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公共技术平台主任助理李栋芳高工

西北大学国有资产管理处处长李延教授介绍了西北大学平台建设的布局谋划策略。西北大学围绕“四个面向”战略导向,结合地质学、考古学、化学、生命科学等优势学科积淀,将“两重”“两新”实验室平台建设定位为科技基础能力提升的“核心引擎”。“两重”“两新”平台建设需紧扣国家战略与学科优势,西北大学聚焦“一带一路”、“西部资源开发”等领域,将“两重”“两新”建设与学校发展定位高度契合,避免了资源分散。通过资源共享打破了封闭循环,通过校地企共享拓展发展空间,通过学术共享营造创新氛围,使平台从单点支撑升级为生态赋能。

西北大学国有资产管理处处长李延教授

南京大学现代分析中心主任孙涛教授在报告中对学校公共平台建设过程中仪器设备的专业性需求进行了论述。大部分高校平台在采购仪器过程中多选择通用型仪器设备,往往忽视了专业型仪器设备的价值。南京大学公共平台专业型仪器设备的投放使用有效服务了战略型科学家研究团队,产出了可喜的科研成果,且自研仪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南京大学现代分析中心主任孙涛教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郭振宇介绍了学校在设备规划与购置方面的经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立了学科专家、技术专家、用户代表共同参与的论证机制,精准购置关键设备。同时,创新管理模式,构建开放共享的新格局。实施一站式服务,提供样品制备、测试分析、数据解读全流程解决方案,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郭振宇

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姚烁介绍了陕西省的科技资源优势以及企业研发服务平台政策等内容。

会议期间,大家认真研讨了“两重”“两新”政策背景下公共平台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平台的定位进行了总结,就新形势下平台肩负的使命责任,如推动国产仪器发展、支撑高水平科研工作,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相信本次会议将有力促进中国分析测试事业的发展。

 
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资讯
  • 3iatlas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