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20日,第25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在杭州举行。代谢组学分会报告会邀请了国内外多位知名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分享前沿的研究成果。
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阿尔伯塔大学厉良教授作题为《化学同位素标记LC-MS:深度定量代谢组学新进展》的报告。厉良教授是国际知名的质谱和代谢组学专家,加拿大国家代谢组学研究创新中心主任,人类代谢组计划联合发起人。厉良教授发明了全球领先的高效化学同位素双标记技术(HP-CIL LC-MS),克服常规代谢组学瓶颈,大幅提升代谢物检测覆盖率和灵敏度,为每个代谢物生成逐一对应的同位素内标,实现了代谢物的精准定量。未来,厉良教授研究团队将继续持续全球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平台,使其覆盖率更高,IDs更多,开发并改进SHARP代谢组学平台、单细胞代谢组学平台等。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厉良教授
德国图宾根大学医院Rainer Lehmann教授报告题目为《生物医学组学研究中代谢物(包括脂质)的稳定性》。血液样本中各类代谢物及脂质稳定性存在差异,报告探讨了获取高质量样本的可行性方法,以获取最佳的组学研究结果。
德国图宾根大学医院Rainer Lehmann教授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刘心昱研究员报告题目为《多维色谱-多模式质谱驱动的复杂体系小分子分析新方法》。许国旺研究员、刘心昱研究员团队开发的新型多维色谱-高分辨率质谱系统单个方法实现血清中大于1210种外源化合物的高效筛查,是传统方法筛查覆盖度的3倍以上。研究人员收集了中国5696名健康人和患者(包括12种慢性病患者)的血清样本,并通过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完成了包括267种化学物质的血清生物监测,这项研究提供了全面的人血清暴露组图谱和疾病。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的文章《An exposome atlas of serum reveals the risk of chronic diseases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下载量达到4万余次,被编辑部评为2024年健康科学TOP25文章之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刘心昱研究员
武汉纺织大学冯钰锜教授报告题目为《液相色谱保留指数和保留规律在低丰度代谢物分析中的应用》。相关文献统计表明,自然界存在的独特代谢物结构数量预估有数十亿,全球已知天然产物库COCONUT中包含约40万种化合物,只有几万种化合物在NIST2020、Mona、MassBank和GNPS等数据库中有实验确定的参考质谱图。深度筛查和注释羟基脂肪酸(OH-FA)异构体对于研究其体内代谢和生物功能具有重要意义,针对OH-FA异构体种类繁多、结构复杂难以定性的问题,冯钰锜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综合色谱保留规律和质谱裂解规律的鉴定策略,以实现痕量OH-FAs的结构鉴定。准确鉴定了人体血清、水稻幼苗和蜂蜜中的97种OH-FAs分子,其中23种OH-FAs分子为首次报道。
武汉纺织大学冯钰锜教授
厦门大学林树海教授报告题目为《LipidIN:A new AI system of Lipidomics》。林树海教授团队创新性融合人工智能算法与质谱分析技术,在脂质组学注释效率、心磷脂结构解析及代谢组学定量分析等方向实现重要技术跨越,推出首个快速、平台无依赖的反向脂质组学质谱AI模型LipidIN,显著提升脂质组鉴定速度与深度。
厦门大学林树海教授
北京大学黄岩谊教授报告题目为《亚细胞分辨率原位空间转录分析》。黄岩谊教授团队开发了空间分辨和信号稀释的下一代靶向测序方法(SPRINTseq),通过混合块编码与分子稀释策略,实现了快速且高分辨率的原位空间转录组分析,为揭示细胞及亚细胞层面的分子结构变化提供可能,有望推动对疾病机制的深入理解和治疗策略的开发。
北京大学黄岩谊教授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尹俊发副研究员报告题目为《贵金属纳米催化剂用于酚类污染物高级氧化降解及机制研究》。酚类化合物是水体中常见的有机污染物,总数有几百种之多,长期饮用被酚类化合物污染的饮用水可引起头昏、出疹和瘙痒等神经系统的症状。除此之外,环境化学与环境毒理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发现了斑马鱼胚胎生殖发育的毒性、内分泌干扰毒性和表观遗传毒性。酚类污染物处理技术包括高级氧化技术(AOPs)、生物降解等。锇作为地球上密度最大的金属,其衍生物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质,锇基纳米材料具有相对稳定的电子状态和较快的电子交换速率,是优良的电子转移介质。尹俊发副研究员团队开发了一种磺酸化甘蔗渣木质素负载锇纳米颗粒(OsNPS/SBL)复合材料,可高效快速降解酚类污染物,实现催化剂可回收和可重复利用,对实际工业废水中酚类污染物降解效率达95%-100%。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尹俊发副研究员
武汉纺织大学朱泉霏教授报告题目为《新型光敏质谱探针的发展及应用》。冯钰锜教授、朱泉霏教授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光敏探针iTASO,并建立了与流动注射质谱(FI-MS)联用的高通量亚代谢组分析策略,显著提高了复杂生物样品中羰基化合物及其他代谢物的检测灵敏度和覆盖范围。流动注射质谱(FI-MS)具有分析速度快、成本低、操作步骤简单等优点,是目前最常用的高通量代谢组学分析方法,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重大挑战。为了解决代谢物缺乏易电离基团的问题,MS探针(化学衍生化)技术通过改变分析物的结构来提高其电离效率,从而提高检测灵敏度并扩大代谢物组覆盖范围。因此,实现基于FI-MS的高通量代谢组学的关键在于提高电离效率,同时有效地控制基质效应。光酸发生剂(PAG)属于一类能够在暴露于光时释放酸的光敏化合物,研究者提出利用PAG的特性,设计一种新型的MS探针,用于ESI负模式下的MS分析,基于与有效标记基团键合的共轭亚氨基磺酸盐结构。此类探针的标记产物在紫外光(UV)下可以高效释放含磺酸的产物,有望实现ESI负模式下的高效电离和低背景噪音,从而提高FI-MS分析的检测灵敏度和覆盖范围。
武汉纺织大学朱泉霏教授